2016年1月24日星期日
掛歷上的歷法知識(二)
陰歷又名太陰歷或農歷
系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農民曆印刷月,再配上地球繞太陽一周之時數為一年,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歷。陰歷是我國傳統歷法,平年12個月,大月30天,小月29天,全年354天或355天(一年中哪一月大,哪一月小,年年不同),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此太陽年約差11天,積至3年余33日,故每3年須置一閏月,尚余3日或4月,在積2年,共余25日或26日,可置一閏月,所以在19年內設置7個閏月正好,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,又根據太陽的位置,把一個太陽年份分成24個節氣,便於農事。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,60年周而復始,這中歷法相傳始於我國夏代,所以又稱夏歷,與現行之歷而言又叫“舊歷”,一般人們以為陰歷適合年曆於農家農事,又稱“農歷”,通稱“陰歷”。
星期又稱禮拜或周
我國古代歷法把二十八宿按日,月,火,水,木,金,土的次序排列,七日一周,周而復始,工商日誌稱為“七曜”,西洋歷法中也有七日為一周的說法,跟我國的“七曜”暗合,後來根據國際習慣,把這樣連續排列的七日作為工作學習休息日期的計算單位,叫做星期。由於西方人崇拜神靈上帝,每逢星期日都要到教堂裡祈禱禮拜求神保佑;過七天又到了禮拜日,過了禮拜日就是禮拜一,所以稱“禮拜”。由於七日為一周,周而復始又有人習慣稱有、周一,周二……,就以稱“星期”又稱“周”。
了解歷法知識,增強時間觀念對於我們有計劃地開展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,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公正的,讓我們把握運用好每一天。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